1、受精
获能精子与次级卵母细胞相互作用并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称为受精。受精发生在排卵后12小时内,整个受精过程约需24小时。正常受精的过程包括以下六个主要事件,分别是:
(1)获能精子穿过卵丘细胞
(2)精子识别、结合并穿过卵母细胞透明带
(3)精卵质膜融合
(4)精卵相互激活
(5)精子提成
(6)雌雄原核形成和迁移
2、体外授精的方式
辅助生殖技术中常用的体外授精方式主要包括:常规体外授精(IVF)和卵母细胞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以及常规IVF受精失败后采取的补救ICSI(Rescure-ICSI)。
常规IVF是在体外将大量精子与卵子共培养以完成授精,适用于精液常规检查正常或患有轻度少弱精子症的患者。
ICSI是严重少弱畸精子症患者实现受精和妊娠可采取的一种解决方法。在ICSI中,只需单一具备完整基因和中心体的活精子即可实现卵母细胞受精,所以在精子密度和形态异常等情况下,ICSI技术也是适用的。
体外授精操作的主要步骤包括,将从卵泡中取出的卵母细胞经体外培养4-6小时后,进行体外授精。依据精子与卵母细胞共孵育时间的不同分为短时授精和隔夜授精。短时授精是指在精卵体外共孵育2-6小时,隔夜授精是孵育16-20小时。由于短时授精更符合正常人体的受精过程,且长时间共培养所致的氧化应激产物可能对卵子透明带的硬度产生影响,所以现在多用采短时授精。
受精判断的金标准是原核的出现,根据原核的数目可区分正常与异常受精。观察到双原核提示受精成功。
3、受精失败
根据受精卵在全部卵母细胞中所占比例分为完全受精失败和部分受精失败。常规体外授精后16-20小时,若全部卵母细胞均未观察到原核形成,称为完全受精失败。如受精卵占卵母细胞的比例(即受精率)<25%,称为部分受精失败。
常规IVF中受精失败的发生率为5-10%,ICSI中为2–3%。初次IVF受精失败的患者再次行IVF受精失败的发生率约为30%。对于常规受精失败的处理方法一是取消本周期,在随后的周期中改用ICSI;二是在本周期采取补救ICSI。
补救ICSI根据实施时间的不同,分为早补救和晚补救。早补救即加精后4-6小时,晚补救为加精后18-20小时。晚补救ICSI受精率(30-76%)和妊娠率均低(0-38%),而短时授精加早期补救避免了卵子过度老化,保证了胚胎发育与内膜种植的同步性,有利于临床结局的改善,因此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短时授精。
4、受精失败的原因
受精是一个复杂的程序性过程。精子获能后要经历识别并穿透卵母细胞透明带、精卵膜融合、精卵相互激活、雌雄原核形成并迁移到细胞质中等一系列过程,其中任何环节发生障碍都有可能造成受精失败。因此临床上受精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精子、卵子的异常以及精卵结合障碍。
常规IVF中受精失败的主要原因(55%– 92%)是精子结合或穿过透明带异常,表现为卵母细胞内未见精子,也找不到精子的染色体。大多数精子结合或穿透失败与精子异常有关,如精子密度低下和精子形态异常等。该类患者再次广州助孕时采用ICSI方式,可避免受精失败,获得较高的受精率和临床妊娠率。
而在ICSI中则主要是卵子激活障碍。ICSI操作后受精失败的卵母细胞80%以上处于MⅡ期阻滞,即卵子成熟障碍。受精过程中,精子仅提供DNA和少量细胞质,因此卵母细胞的质量尤为重要,关乎受精与妊娠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