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最新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仍然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尽管如此,我们对人口问题的担忧并没有减轻,因为生育率的趋势非常的坑爹。在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中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仅为1.3,人口正常世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是2.1及平均每对夫妇至少生育2.1个孩子才能维持人口均衡。相比之下,1.3显然差的很远。目前中国人口仍在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人均寿命提升,但没有生育率的支撑,年龄结构不可避免的老龄化。虽然我们在养娃的时候会感觉娃是个烧钱的货,但对于一个现代工业国家来说,能够进入现代工业体系的有效劳动人口是宝贵的财富,这样的人口越多,生产协作的范围就越大,分工越精细,效率就越高。
反之,如果有效人口减少,就会导致社会生产力降低,大家都会变穷,甚至连社会养老体系都无法维持,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共识。正因为如此,专家们才对日益走低的生育率愈发焦虑,对生育意愿低下的躺平一代愈发恨铁不成钢。但是他们拿出什么靠谱的建议了吗?我们能听到的建议无非是多给点儿假期,多给点儿奖励,多给点保障,多加强宣传之类的。指望这些措施能扭转大局并不现实,因为这些措施都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既生育率衰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就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聊下这个问题。

在微观层面,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个人的生育意愿,当下年轻人对养育后代这个兴致缺缺,于是有很多人喜欢苦口婆心的劝他们成家生娃,具体的规劝方式也有好几个套路。以前最常见的套路是从孝道出发,为了回报父母,你要延续香火,但是这套说辞,现在已经越来越不管用了。这也不难理解,现代人和家族协作的情况越来越少,他们更多的是和社会协作,于是自然也就不太在意大家族背景下的这套伦理了,而且很多现代年轻人压根就不在原生家庭附近生活,跟父母一年见不了几次面,传统的家族伦理已经很难控制,他们还有一个套路,是从哲学角度出发,探讨一下人生的意义,繁衍的意义。但是这套方法基本上也没什么用。世界上没有这么多哲学家,普通人也不会站在人类繁衍,家族兴衰这样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大多数人做决策的依据就是这么做对自己有没有好处,如果有好处,最好马上就能看到收益,实在要长期投资,那么回报周期最好也不要超过十年。所以现在主流的规劝方式就是从切身利益出发了。但是真的要从这个角度出发的时候,苦口火信的专家们往往会犯难,养育后代有什么好处呢?当然好处确实有,但是在巨大的成本面前,他们很难算出一个正收益出来。
一、养育后代带来幸福感,但同时也很累,也有很多不幸福的时候。
二、有助于婚姻稳固,那干脆不结婚不就得了。
三、后代成长后为你带来回报拉倒吧,我们自个儿都还在啃老呢。你说后代会回报我,我自己都不信。啃我倒是大概率,于是到最后就只剩下一条和切身利益相关的理由,晚年焦虑不养育后代,老了怎么办?

当你老到无法自理的时候,需要一个血腥同盟的存在,他不一定亲自照顾你,但是有他的存在,社会上的其他力量就不敢欺负你。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理由,一个很现实的焦虑。但问题是,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个理由所涉及的情况是在很久以后,而且持续时间不长。
在很多人看来,到了这个阶段,已经是人生的垃圾时间,他们并不希望自己的整个人生是围绕着这么一小段垃圾时间来规划的。所以,你即使是把晚年凄凉这个情景说的再恐怖,也就顶多让单身狗们稍微哆嗦一下,然后他们转个身还是该干啥干啥,并不会有什么改变。而且这个问题现在之所以是问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目前不养育后代的人还不多,如果你现在五六十岁了,没有后代,那么你在社会中是个另类。你周围的游戏规则是为了大多数有家室的人设计的,社会的主要资源不会按照少数人群的需求来配置,但是如果你现在20岁,那么等你五六十岁的时候,无后代可能就是个常态,到时候的游戏规则,人们的行为模式都会去适应这么一大批人的需求,说不定会有一个合适的方案被开发出来。所以,我觉得专家们就别搁这儿瞎劝了,我们还是先来搞清楚现代人生育意愿低下的真正原因吧。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最常听到的理由,房价贵,这些理由很现实,但并不能完整的解释这个问题,因为现实中存在很多反例。比如说大家都知道鹤岗的房价很低,但它的生育率并没有因为房价低而领先全国,相反,鹤岗的生育率仅为0.7左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三。邻国日本在90年代泡沫破灭后,房价一路下跌,生育率也并未看涨。
至于其他包括吃穿住行学在内的各种开销的昂贵,实际上是自己主观选择的后果。这个社会一直存在低成本育儿方案,但是我们还是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养育后代进行顶格投入。为孩子选择尽可能贵的方案无可厚非,但这说到底是一个主观选择,不是客观理由。只要父母愿意,他们完全可以选择廉价的方案。所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固定开销上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这些成本有很多主观选择的因素。真正影响年轻人生育决策的是那些主观上无法避开的成本。那么什么成本他们避不开呢?那就是机会成本。
人的时间是唯一的投入时间,干了这件事,就没有时间再去干另一件事儿。时间的机会成本就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成本。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个人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效益越来越高,也就是说你的时间越来越值钱了。农业时代,你躺一天也未必损失几块钱,现在你躺一天,可能上千块就没了。而养育后代意味着要牺牲大量可用于生产的劳动时间,这些时间你本来可以出去工作大赚一笔,但现在你却在洗奶瓶,这是巨大的机会成本损失。简单的说,就是随着社会进步,大家的时间都提升了,这时候再把时间用在养娃上面,就让人感觉非常不划算了。为了尽可能弥补这个机会成本的损失,人们只能对自己进行极限压榨。我们现在经常吐槽996福报,但实际上,如果你开始养育后代,996恐怕都会成为奢望。你的工作时间大概率是707,早上7点~9点忙家务,早上9点到晚上9点工作,晚上9点~0点忙家务,周末全天忙家务,干满七天不停歇。对于养娃大佬来说,在清醒状态下休息是不可能休息的,区别只是为老板工作还是为家庭工作而已。当然,为家庭工作是没有收入的,不过这是一群非常勤劳的人,尽管养育后代很累,但是他们都痛并快乐着因为养娃大佬们大都相信这么一个说法,只见养育后代比花时间放松娱乐有意义的多养蛙虽然累但能让你的人生比那些单身狗更充实更有成就然而这个结论要成立其实是有前提的即单身大佬们会把节省下来的时间都拿去吃喝玩乐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你养育后代的辛劳才有相对的意义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必然的事情现实中把业余时间用到工作和个人发展上的单身狗大有人在这样的话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单身大佬们一旦把时间精力投入到工作中,那他们在职场或事业上对那些需要花时间照顾家庭的人会产生压倒性的优势。

同样是打工人,需要养娃和不需要养娃,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养娃大佬下班了要照顾家里,工作的时候也经常分心,随时有可能因为家庭需要请假而暂时离开工位。单位下发的临时任务,接受起来要瞻前顾后,为了工作状态的稳定,不会主动去对工作进行改革。单身大佬下班了可以休息,可以健身,可以学习,工作的时候心无旁骛,不需要为家事担心,长期坚守岗位,极少被私只打扰,偶尔有什么临时任务,也会毫无顾忌的接受对工作的改革,锐意进取,并不惧怕变化,你觉得谁的职业生涯会更有前途呢?更不要提还有一些其他机会,比如说在另一个城市有更好的工作,去不去?
碰到了好的投资机会,敢不敢拿存款出来赌一赌,各种前进或放弃的选择积累下来,你觉得谁的财富和社会地位的提升速度会更快呢?这就是机会成本带来的严重后果。社会竞争很残酷,一步错,步步错。发展快的人会踩到发展慢的人头上,被踩的那个人可能永远只能做一个唯唯诺诺的loser。可以这么说,养育后代虽然实现了血脉延续,也有可能给你带来各种回报,但是这个项目消耗巨大,会让你在壮年时期的战斗力大打折扣。如果你不是战斗力特别强,或者家里有一定的积累,那么你有可能就此走向一个失败的人生。当然,从家族发展的角度来看,个人就算再失败,有后代也比没后代强,因为没有后代的家族未来等于零。但是愿意为家族未来献祭自己人生的人毕竟是少数。我们现在对于这个趋势的感觉感觉并不明显,因为我们只要环顾一下四周,会发现自己身边的成功者大多也是拖家带口,他们并没有在竞争中处于什么不利的地位,但是我们要清楚一个事实,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严重下滑是90后进入育龄之后的事情。在70后、80后这些年代里,生儿育女仍然是普遍现象。也就是说,在之前的职场里,大多数精英都要养育后代。
吃单身红利的职场精英并不多,而且在之后的观念里,不成家的人会让人感觉不靠谱,这也影响了用人单位的选择。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如今的情况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国家2010年的初婚人数是一千两百多万,对,到了2020年的时候只有八百四十多万。对,从九零后这一代人开始和你一起在职场上竞争的同龄人中,将会出现大量不用带娃的人。以前老板没得选,现在的老板在单身打工人方面有大把的选择,而且观念上也已经没有阻碍。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怎么选呢?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说法叫35岁的职场危机,说的是35岁以上的打工人会被职场歧视,不容易再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为什么歧视。还不是因为你拖家带口吗?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客观现实,养娃大佬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即使有相关法规出台去保护养娃大佬的就业权利,那也仅仅能保个底而已。个人的上升空间是没有办法通过法规来保障的,老板留着你和老板更以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单身大佬并不矛盾。

至于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促进打工人生育的建议,包括给予打工人更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社会提供更完善的儿童看护服务等等等等,这些都只能起到一些辅助作用,但解决不了下面这个根本矛盾。在个人生产力大幅提升的现代社会,个人把时间精力用在养育后代上所造成的生产力损失是惊人的,别人比你多出来的这些时间精力可以用来创造巨大的价值,竟然碾压你。大家都在同一场社会竞争中,不养育后代的人相当于作弊。当然,养育后代也是在创造巨大的价值价值,只是这个价值要在几十年后才会兑现。而且社会对于你为此付出的努力,顶多口头表扬一下当前的游戏规则,真正奖励的还是那些把更多时间用在工作上的人。于是我们就发现一个很讽刺的现象,不管你是消极度日,以享乐为主,还是积极向上,以事业为主,不养娃都是最优选。这种矛盾最终造就了年轻一代的新策略:躺平。